科技成果来源:甘肃科技成果库;
地区:甘肃
成果名称:荷叶离褶伞子实体与菌丝体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成果完成单位:河西学院;
成果完成人:魏生龙;张春梅;席亚丽;王治江;高慧娟;宗盈晓;王小明;桂建华;张汉燚;蔺映真;
成果类型:基础研究
技术领域:蔬菜、园艺作物的种植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是2009年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农社处)下达给该校的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类项目,编号:090nkcg068。项目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3年12月。荷叶离褶伞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口感脆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野生资源非常稀少,必须通过人工栽培得到大量的子实体和菌丝体,满足市场需求。2.研究目的与意义:该项目旨在对荷叶离褶伞子实体栽培技术和菌丝体发酵技术如何实现工厂化生产开展研究,制定与工厂化生产相适宜的工艺和技术,解决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为工厂化生产奠定基础。探索工厂化生产该菌菌丝体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蛋白源、优质健康食品、优质轻工原料开辟新途径。3.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3.1技术原理:原料就地取材,以当地量大质优价廉的玉米芯为主料,麦麸做辅料可以降低成本;使用低温菌种生产可以充分利用冷资源,降低能耗;生产过程机械化操作自动化控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3.2主要技术指标(1)完成了荷叶离褶伞栽培培养料配方和栽培方式优化试验及区域试验;完成了荷叶离褶伞菌丝体中试发酵条件和菌丝体发酵配方优化试验。(2)经过试验研究,荷叶离褶伞子实体生产周期缩减到了120天以内;生物学转化率稳定在了60-76%;菌丝体得率稳定在了8-10g/l,发酵周期7-8天。(3)研制了菌丝体片剂、胶囊、发酵液浓缩口服液和饮料。(4)建成了日产荷叶离褶伞菌丝体5公斤的发酵生产线和日产子实体2吨的生产线各一条,生产鲜菇(子实体)36300公斤,生产菌丝体960公斤,累计实现产值143.3万元。4.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1)制定并备案了荷叶离褶伞栽培技术规程,制定了荷叶离褶伞菌丝体发酵技术规程(企业标准编号:q/gql01-2013)。(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荷叶离褶伞菌丝体中试发酵工艺(专利申请号:201110225207.5),一种荷叶离褶伞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方法(专利申请号:201310110684.6),一种食用菌出菇箱(专利申请号:201320579361.7)。(3)发表学术论文8篇。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1)熟化程度、适用范围:通过三年技术研究,荷叶离褶伞子实体栽培生产周期已由160天,缩减至现在的120-130天;生物学转化率达到60-76%;该数据是酒泉、张掖两地,两个栽培周期,共计10万出菇袋实际产量的平均值,说明该菌种及其与本菌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日臻成熟稳定,作为一个新的食用菌品种,完成下一步的示范推广之后,即可规模化生产。荷叶离褶伞菌丝体深层发酵技术,通过三年不间断的重复生产,菌丝体得率稳定在了8-10g/l,发酵周期7-8天,同时还研制了菌丝体片剂、胶囊;发酵液浓缩口服液和饮料。为工厂化生产菌丝体奠定了基础。(2)安全性:甘肃既是传统的农业区,又是现代制种产业基地,每年都能产生数亿公斤的作物秸秆,在生产模式下大部分作物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栽培荷叶离褶伞则会变“废”为宝,变原料优势为产品优势,实现河西走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荷叶离褶伞营养丰富,是公认的健康食品,发展荷叶离褶伞生产对改善食品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6.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应用情况:该研究成果已经在张掖、酒泉应用,效果良好。截至2010年12月31日,荷叶离褶伞新菌株经过张掖市和酒泉市两个区域的示范栽培,累计实现收入143.3万元。其中:累计生产鲜菇(子实体)36300公斤,农民收入61.7万元;累计生产菌丝体960公斤,产值81.6万元。完成了技术经济指标。(2)存在的问题:菌丝体发酵生产线的产能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子实体工厂化生产所用菌株,尚未通过品种审定,不利于大面积推广。7.历年的获奖情况:无。
成果登记/完成年份:2014年
以上信息来自国家科技成果公共数据库,科技成果所有人非我平台所有。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方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