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来源:四川科技成果库;
地区:四川
成果名称:放射性皮肤损伤机制与救治新技术的研究
成果完成单位:四川大学;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苏州大学;
成果完成人:张舒羽;余道江;曹建平;江志强;邵继春;张琦;孙春堂;张帅君;
成果类型:基础研究
技术领域:医院
成果简介:
世界安全局势的变化,发生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和核恐怖袭击的风险日益增加,提高国家核安全水平,深入开展急性放射损伤救治与防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核爆炸与核辐射事故中常见损伤,也是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其创面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其机理不明,国内外尚无针对性关键防治药物。因此,揭示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发展机制并探索临床救治技术具有重要国防和现实意义。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支持下,围绕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防治的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与转化,主要技术创新包括: (1)解析了电离辐射引起的自由基级联效应产生机制及氧化应激调控网络,并提供了防治新策略。项目组建立了大小鼠、小型猪和恒河猴等的皮肤辐射损伤模型,采用多维“组学”等手段系统探索电离辐射引起皮肤等组织损伤进展过程中的分子谱学变化及自由基调控网络。筛选、验证了egcg、prdx6及ifi6等10余种可有效治疗辐射皮肤损伤的抗氧化分子;项目组提出的egcg治疗策略(j radiat res)已被山东省肿瘤医院等单位采用,受益患者达千余名;揭示了电离辐射引起自由基的源头,发现这一过程源于四氢生物蝶呤(bh4)氧化,致使一氧化氮合酶解偶联,从而产生自由基级联效应,相关成果发表在皮肤学领域权威期刊j invest dermatol,丰富了电离辐射调控自由基损伤的理论。 (2)阐明了代谢重编程在电离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慢性期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并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和策略。揭示了脂质代谢及脂肪酸转运蛋白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制。发现脂代谢干预药物如菲诺贝特(fenofibrate)可有效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相关成果发表于欧洲皮肤学会会刊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采用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svf)移植已成功救治多名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揭示了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可有效缓解放射性皮肤纤维化,为该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放射医学权威期刊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3)开发便携式辐射剂量与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针对现有辐射报警设备携带不便、缺乏在线管理平台以及缺乏辐射剂量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融合等短板,开发“辐卫士”智能辐射剂量与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简称“辐卫士”)。系统搭载小型化碲锌镉(caznte)探测模块,结合人工智能风险追踪,实现辐射预警智能化。该产品可替代fluke等公司进口产品,价格仅为其1/20;产品已被火箭军、核工业系统、山东省肿瘤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航空公司及核应急救援队伍等单位使用,获得好评。 项目获得4项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46篇,其中sci论文33篇,主编专著1部。该项目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已在全国多家省市级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受益者上千名,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高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综合防治能力,每年为社会节约上亿医疗费用。
成果登记/完成年份:2022年
以上信息来自国家科技成果公共数据库,科技成果所有人非我平台所有。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方更正!